*群工作 / *史学习教育

关 闭
2021-04-18
学史增信,需增哪些“信”
二论集团系统*史学习教育
        1920年初春的一天深夜,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农舍里,一个年轻人正在埋首奋笔译书。母亲爱子心切,特意端来粽子和红糖。走到屋外,她还特意问道:“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你添一点儿?”青年应声回答:“够甜,够甜的了!”当母亲进来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里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他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他就是*的早期革命活动家、新文化运动先驱者、翻译家、教育家陈望道。那年早春,他正致力于将《共产*宣言》通篇第一次译成中文。1920年8月,陈望道的《共产*宣言》中文首译本面世。《共产*宣言》如同一道霞光,照亮了中国大地。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总*曾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述这则故事,并意味深长地说:“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心有所信,方能致远。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宣言》的故事中,能够品味到信仰的味道、感受到真理的力量;从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铿锵的诗句中,从宁死不跪、年仅29岁英勇就义的陈延年的气节中,能够读懂什么叫为了信仰视死如归;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次伟大历史飞跃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集团系统全体共产*员、各级干部,特别是*员领导干部,学史增信,就要以史为鉴、以史为师、以史为镜,从前辈先烈的事迹中补足精神之钙,从*的奋斗征程中筑牢思想之基。
        学史增信,就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总*指出:“我们*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一百年来,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培元固本和守正创新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产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指引。*员、干部学习*史,就要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怎样被中国人民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是怎样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怎样深刻改变中国和世界。尤其是要结合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不懈用*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学习*史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理想信念的升华。为什么每一次面临艰难险阻,总有无数共产*员奋勇向前、义无反顾?为什么事关群众的大小事,总有无数*员干部无怨无悔、任劳任怨?究其原因,在于内心抱持坚定的理想信念,不管遇到什么“硬骨头”,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啃下来,无论面临怎样的狂风暴雨、惊天骇浪,都无法撼动共产*人坚如磐石的信念。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100年来,从建*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在中国共产*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实现了从落后时代到大踏步赶上时代直至引领时代的伟大历史性跨越。历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现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要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坚定必胜的信心。
        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百联深化改革增长创新发展的信守。对于百联集团各级*组织而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其现实意义是要转化为对集团“十四五”发展战略的认知认同和信守上,形成一种同舟共济、勠力同心的精神动力,并落实在百联集团改革发展的优良成果上,落实在体制、机制、模式、制度、文化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上,落实在转型升级的一系列生动实践上,落实在“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职工获得感上,落实在各级*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上……
(供稿:山石)
上一条 下一条 分 享
回到顶部
日日夜夜天天人人精品链接链接链接